晨光熹微,沉睡的城市渐渐苏醒,窗外的声音由远及近嘈杂、响亮了起来——多数是汽车引擎的轰鸣声,间或有喇叭声,偶有几天还会有“豆腐干!卖豆腐干!”的叫卖声。在睡意还没有完全褪去的清晨,让人恍惚回到了小时候还在街巷里弄住平房的日子,一股温热与喜悦涌上心头,赶紧起床拉开窗帘——高楼大厦鳞次栉比,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,路上行人匆匆......我在市中心的高层公寓,没错。但听到豆腐干的叫卖声,也不足为奇,这里是成都,可进取可安逸,可前卫可古老,还有骨子里的包容,也是近年来人气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清晨醒来,边洗漱边思考:早餐吃什么?
或从口味出发或从健康出发,家里老中青三代人的早餐有着明显的区别:曾经发誓年轻的时候吃够了杂粮再也不想碰的父母亲,年纪大了血脂高了,这些天是换着花样在吃红薯、玉米;四岁半的儿子正在发育期,牛奶、鸡蛋、黄油面包、坚果、水果都得备上;我作为间歇性健身女孩,牛奶加麦片足矣。只是吃久了难免有些寡淡。
曾经看到一句话,说:“现代人的社会化得从规整的一日三餐开始。”不由得开始思考:那过去呢?古今中外会有什么不同吗?
西式早餐 早餐之书
从全人类的高度去回溯,早餐产生的确切时间无法定论,但是在《早餐之书》作者安德鲁·道比看来,早餐的诞生,大概是在新石器时代开启以后。只是最初早餐“准备”起来相当不容易,还得团队作战——人类在学会制造工具、狩猎的时代,早上眼睛一睁,第一件事情是去捕猎,至于这顿早餐是否可口、满足那就要看猎到的是什么了;后来人类逐渐学会耕地、畜牧,开启了农耕时代,有了余粮储备,早餐也就不再让人那么奔波了。
随着人类的发展、社会生产力的提高,不同国家、地区的生活形态也不尽相同,饮食习惯是最直观的体现。就拿早餐为例,世界各地的用餐时间、繁简程度也是五花八门。
古汉语中早餐又称“朝食”,《诗经·陈风·株林》里就有“乘我乘驹,朝食于株”的句子。受汉文化影响深远的日本、韩国以及越南等国都采用了同样的命名方式,顾名思义用餐时间在清晨时段,而且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无论流行“一日两餐”还是“一日三餐”,早餐都是一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餐。
粥的历史已超过4000年 而在地中海地区,早餐似乎无足轻重。例如,古代罗马每餐的重要性按照时间顺序依次递增:早餐非常简单,可以用点心类小食物临时应付一下;午餐稍微正式点;最得到重视的是完成一天劳作之后的晚餐,不仅餐食品类丰富,用餐时间也长达数小时。而在英法等欧洲国家,也常见“早午餐”的习俗,顾名思义就是早餐被移到午餐时间一起享用。 后来随着城镇萌芽,以及新的经济形态、社会化组织的出现,人们的作息时间逐渐同步。14世纪机械式座钟问世,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类作息,在钟表普及以后逐渐有了共同的机械标准尺度。之后的几个世纪,随着行政机关、学校、工厂的出现,人们早出晚归的时间几乎完全统一了起来。吃早餐也成为合格社会劳动者的一项晨间义务。
朝曰饔,夕曰飧
在我国,商朝时就规范了餐制,实行两餐制。朱熹在《四书集注》中注解:“朝曰饔,夕曰飧。”一天中的第一餐被称为“朝食”,也就是“饔”,时间约莫是现在的上午九十点;第二餐被称为“食”即“飧”,时间是下午四五点。殷墟甲骨卜辞中的相关记载显示:两餐中,朝食是最重要的一餐,饭菜都是现做的新鲜食物;而第二顿饭食,就简单多了,一般都是上午吃剩的饭菜。
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两餐制依然是社会主流,但也已经有人开始吃三餐了,比如权贵、富人阶层。据记载,周天子一日三餐,除了平常人家也吃的朝食、食,多了一个“燕食”,时间约莫在现在的中午12点到下午3点之间,但是不管吃几顿,朝食依然是最被重视的一顿。 三餐制成为主流是从魏晋开始,到了隋唐时期几乎全面普及,与现在并没有区别了。 烧饼多见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早餐
从早餐品类来说,粥在古人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。《汲冢周书》有“黄帝始烹谷为粥”的记载,相传黄帝发明了粥,据此推测,粥的历史已超过4000年。
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:“夜饥甚,吴子野劝食白粥,云能推陈致新,利膈益胃。粥既快美,粥后一觉,妙不可言。”范仲淹自幼家贫,每天把凝冻的粥划成四份,早晚各取两份,和切成细末的咸菜一起吃,留下“划粥割齑”的典故。南宋诗人陆游作一首《食粥》:“世人个个学长年,不悟长年在目前。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将食粥致神仙。”道出了喝粥的养身功能。而宋朝兴起的腊八粥习俗延续至今,经久不衰。
除了粥,北魏时期出现另一种早餐“馎饦”,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面片汤;东汉外交家班超平定西域,带回西域饼食技艺,中原民间称之为胡饼。进入中原之后,民间对胡饼进行改良,又演变出烧饼、炉饼、麻饼;南宋时期,百姓为发泄对秦桧的怨恨制作的“油炸桧”即现在的油条横空出世,也成为朝食的实力担当,直到现在。
而在四川,在这些常见的早餐基础上,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早餐品类。 油条可谓是早餐界的实力担当
四川的早餐,因山川而异
广袤的巴蜀大地,河流众多,主要以长江水系为主。自西向东主要有金沙江、雅砻江、大渡河、青衣江、岷江、长江、沱江、嘉陵江等;地形复杂,地势西高东低,由西北向东南倾斜,横跨五大地貌单元。这在道路不畅、交通不便的古代,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巴蜀先民的脚步。于是,因山川、水系的分割四川境内诞生了全然不同的菜系。即使是追求简单便利的早餐,也被刻画上了迥然不同的特质。比如,岷江流域的上河帮,沱江流域的小河帮,嘉陵江流域的下河帮,横断山的藏族饮食。
以成都、乐山为中心的上河帮,是以宫廷菜、公馆菜为主的高档官府菜。由于天府之国水旱从人、沃野千里,食材的种类和品质自然上乘。上河帮的用料讲究,菜品精致,烹制细腻,其味温和,绵香悠长。
是的,“其味温和”。其实,四川人无辣不欢是近两百年的事。最早吃辣椒的是清乾隆年间位于长江下游的江浙人,随着四川历史上的多次移民,江浙人将辣椒带入四川,由此,川菜开始由清淡转向火辣。
说到早餐,抄手、面条算是较频繁出现在成都人餐桌上的食物。抄手皮薄馅嫩,通常有红汤、三鲜、海味这几种汤头,亦饭亦汤。不想在家折腾,街头巷尾的早餐馆准能满足你的味蕾。在有20602家面馆(数据截至2021年12月)的成都,人们对面条的喜爱不言而喻。面大同小异,但臊子千变万化:牛肉面、鳝鱼面、海味面、郡肝面、牛杂面、牛筋面......没有吃不到的,只有想不到的。每天早餐不重样也是一种幸福。
酥油茶 以自贡为中心的小河帮菜系又称盐帮菜,精致、麻辣、鲜香、味浓是小河帮菜系的特色。因一位煮盐工人一时疏忽诞生的豆花(豆浆+盐卤水),从此成为自贡人早餐的不二选择,“滚、嫩、绵、白”的豆花佐以“辣、麻、香、鲜、甜”的蘸水,再配上米饭,鲜香可口。
以达州、南充一带为中心的下河帮菜系,以火锅和猪牛等动物的内脏下水为主,为了掩盖食材的杂味,需要用各种调料进行调味,也称“江湖菜”。达州的早餐最常见的是肉汤圆——猪肉、肉松等不同口味馅料的汤圆煮于一锅,装在盛有海带汤的碗里,醇厚鲜香。而南充人的早餐多半是要“喝粉”的,细腻绵软的米粉加入牛杂、肥肠、羊杂、鸡杂、三鲜等臊子,再淋上红油,令人垂涎。
川西高原一带的甘孜、阿坝,因地势、气候等原因,其饮食风俗自成一派。早餐以酥油茶和糌粑为主:将黑色砖茶长时间煮沸后,加入酥油和盐巴,在茶桶中用茶杆搅拌至水乳交融,即成酥油茶;酥油茶倒入碗中,加入奶渣、糖和先晒干炒熟后磨细的糌粑面,搅匀、捏成团,即可享用美味的糌粑。
这么多选择,间歇性健身女孩默默放下手上的牛奶麦片,得好好在外吃一顿早餐了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