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7月,在心情郁结之时,我恰好有机会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,天广地阔的高原美景和热闹非凡的赛马盛会都让我身心舒畅,流连忘返,回来后常常咀嚼回味。
时隔近一年,因工作原因,我再次启程前往甘孜。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,我徜徉于美景、美食、美人,眷恋着这片高原带给我的烟火气和人情味。 甘孜白塔公园 摄影 / 张越
天工与巧夺天工
几年前在网络上偶然发现的一组婚纱照,让我知道了墨石公园,从那时起,我就悄然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神往的种子。当几年后电脑屏幕上的美景近在眼前时,震撼让我屏息凝神。
公路在八美镇分成两岔,一岔向西北方向的道孚、德格拐去,出川进藏;一岔向东北方向的丹巴、小金拐去,经过四姑娘山,回到成都。坐落于八美镇卡玛村和中古村交界处的墨石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,拥有壮美草原、奇幻墨石、金色彩林等八大景观;它也是中国唯一的高原石林景观,亿万年前埋藏于地下的岩石,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和剥蚀,雕琢出千姿百态的石林。
置身于墨石公园的那天,天气舒服极了,没有灼人的骄阳,也看不到绵绵阴雨,隐约点缀在对面山腰上的,是同样闲适自在的牦牛。这里是喜马拉雅旱獭、细嘴松鸡等高原野生动物的乐园,这些野生动物生活于此,无所谓困顿,与林较郁葱,与风争自由,与天地论尽头。 墨石公园
我和同伴们都感慨,随手一拍,相片上就散发着如“异域星球”般未来科幻的气息。山岛竦峙,星汉灿烂,往石林的更深处走,“寄蜉蝣于天地”的沧海一粟和“天高地迥,觉宇宙之无穷”的心旷神怡,交织着对广袤自然的敬畏与赞叹。
在甘孜,我第一次见到玛尼堆。玛尼堆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石堆。无论是清晨还是月夜,内心有着祈愿的人们会在玛尼堆旁摇着转经筒默诵经文,一圈一圈虔诚地走过。与此同时,在玛尼石上刻下的信仰的箴言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佛法传承和石刻艺术。玛尼堆带有独特的藏族人文气息,有如高原上闪耀着灵光的大地经卷。
夏秋季节是欣赏藏乡田园风光的最佳时机,村落中的藏家小院点缀着翠色欲流的田野,美不胜收;听当地人讲,到了冬春时节,高原又会是另一番光景,远处的雪山银装素裹,成群结队的牦牛和错落有致的民居相映成趣,映衬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。
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其著作《中国建筑史》中谈及中国建筑特征时说:“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,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,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。” 远山黛影
作为“藏民居艺术之都”,道孚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艺闻名,鳞次栉比的藏式民居,从平坝向低缓的山坡蔓延,构成一道蜿蜒烂漫的民族风景线。四季无暑、一霜成冬,当地居民以“崩科”(一种木质榫卯结构)为民居修建的基础,就地取材,使房屋坐西朝东,冬暖夏凉,造出兼具艺术特色与抗震功能的特色民居。
当我们走进其中一间道孚民居时,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其内部装潢。房间内绘满了精致典雅的藏式壁画,每幅画都有着动人的故事。窗上雕刻着龙、凤、仙鹤、麒麟等吉祥图案,每间屋的大门上都镶嵌着醒目的狮头大铜环,凸显出汉藏文化和谐相融的特点。花鸟异兽、龙凤祥云,色彩斑斓间,尽是龙飞凤舞,花团锦簇。 格尔普村悠闲的午后 摄影 / 张越 留在这里吧
从成都市中心到道孚县城,我们几乎驱车一天,一路途经平原、高山、丘陵,即便舟车劳顿,从318国道上不时路过的自驾车辆来看,人们对川西无限向往和探索的热情,从未因海拔而冷却。
在抵达第一站道孚县前,我们在康定解决了午餐。据负责我们此次行程的周老师介绍,这家饭店他和同事们经常光顾,寻常的菜蔬经由厨师的巧手,出炉后便成为一道道可口的美味,在还是细雨纷纷的六月,驱走满身寒意。在我们这桌上,“一鱼两吃”备受欢迎,肥美的鱼身是水煮鱼片的上好选料,鲜嫩的鱼头熬汤,实在的店家用大碗盛菜,再配上一碗喷香的米饭,吃高兴了,“跑马溜溜的山上”就这样唱了起来。
行至康定段时,天气已经有了凉意,窗外的迷人风景和可爱的动植物不断挑动着我的感官,沿途入目的新奇驱散了长途的疲惫。偶然发现的一大片鼠尾草,引得我们纷纷下车欣赏。天公不作美,抬头是泛泛乌云,假若他日满园盛放,该是何等的花枝招展。
勒德雪姆神山是道孚县一座神山,在藏语中,“勒”意为青稞,“德”意为宝藏,“雪”意为财富女神,“勒德雪姆神山”汉语又译为“麦粒神山”或“青稞神山”。相传当年格萨尔王征战道孚时,营地就驻扎在这里,打了胜仗后,格萨尔王问士兵想要什么奖赏,士兵说想要小麦,格萨尔王就奖励了他们小麦,勤劳的人们把辛勤劳作的成果堆成了一座山,所以得名“麦粒神山”。 民居中精致典雅的内部装潢 摄影 / 张越
和我谈起安巴节,当地居民都是骄傲且开心的。
安巴节是道孚县民间最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。“安巴”在藏语中是五月的意思,藏历五月春暖花开、生机勃勃,是高原上的黄金时节,藏历5月13日是最为吉祥的日子,为庆祝即将到来的丰收,每家每户都会将帐篷搭在山坡上生活十多天。在这期间,人们往往唱歌跳舞,玩游戏,甚至开演唱会。语气和神情中,居民们的快乐是藏不住的。格尔普村的藏族姑娘格绒她姆向我指了指不远处的山坡,“喏,我们村如果搭帐篷的话,就搭在那上面。”她所在的村子一共有72户,每户人家都会把自己觉得最好吃的东西拿到山坡上分享,让人好不期待。
我是在加拉宗村知道“花馍馍”这种美食的。
八月十五中秋佳节,赏明月、尝月饼是我国汉民族由来已久的民间传统习俗。藏族是没有这种习俗的,但在道孚县的一些藏族人家里,家家户户也会做上一种“藏式月饼”,当地俗称“花馍馍”。
花馍馍是用面粉做成的一种夹心并印有图案的薄饼。制作花馍馍时,一定要用新打出的本地面粉(用新面意为喜庆丰收)加入少许苏打,再以水揉面,夹心是由藏族特有的食用酥油、糌粑、奶渣等拌上红糖或白糖而成。把调好的夹心包在揉好的面粉内,然后压平,再在花馍馍的最中心粘上一小片青绿的萝卜叶,然后用雕有各种图案的印板印上图案,最后将成形的花馍馍置于平锅底,一份寓有吉祥之意的花馍馍就炕成了。 当地村民正在采摘小番茄 摄影 / 张越
当晚,为迎接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,主人家准备了新鲜的花馍馍,名副其实的美味,带有情意的美食入口,味道都要香上三分。
尽管旅程短暂,心底却不断有个声音在叫嚣着:“留在这里吧,把圣洁的爱、纯粹的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勾勒,都留在这里吧。”
情谊地久天长
整趟行程不算繁忙,我有幸结识了几个藏族姑娘。格绒她姆是位年轻的村干部,“格绒”在藏语里是好日子的意思,“她姆”是仙女的意思。见面的早上,她的早餐是藏族传统的酥油茶和糌粑;她喜欢健壮、微胖、皮肤黝黑的男生;和她道别时,我记住了她教给我的一句藏语“嘎正切”(汉语“谢谢”的意思)。
卓玛是常见的藏族名字,藏语意为“一个美丽的女神”。我在植物园里也见到了一位卓玛。家乡近几年发展势头良好,卓玛找到了现在的这份工作,卓玛最喜欢植物园里的天竺葵,天竺葵的花语是幸福在身边。当我提出想给她拍张照时,卓玛脸上露出了生动羞涩的微笑。
加拉宗村的美景 摄影 / 张越 春莲看起来精气神十足。她看管着大大小小90头黄牛和牦牛,每天都要将洗好的草叶和上玉米面,喂给牛儿吃;早上她将牦牛放到山上,下午它们会自己回来,我对此感到十分好奇;当地的老百姓也会将家养的牛儿送到春莲这里照顾,再卖上个好价钱;可惜我们来得有些早,没能尝试挤一下新鲜的牛奶。
漂亮的衣服衬得布姆曲格外靓丽,我和她聊得特别开心,临别时互留了联系方式,想到即将到来的安巴节,“7月的时候还可以见到你吗?”听到布姆曲非常肯定的回答后,我们都笑了,“好,我7月的时候来找你。”
在墨石公园,因为急着赶路,我错过了和甘孜州文旅局局长刘洪合影的机会。听其他同行说,他人很亲切,也非常健谈。我心中难免生出一丝遗憾,释然也快,这遗憾未尝不是下次再来甘孜的动力。
在亲眼看到康巴汉子和姑娘们跳舞后,我被深深感动了。他们的舞蹈带有天然的野性和蓬勃的生命力,仰头向上时干净的眼神、纯真的笑容和舒展的舞姿,使我的心顿时陷了进去。
甘孜人民是热情而羞赧的,他们非常好客,关心着我们是否有高反,吃住是否习惯,旅程是否开心,在听到我们的夸赞后会不由自主地羞答答低头,脸庞的红颊似一朵朵盛开的格桑花。
作家史铁生曾经写道:“人的故乡,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,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,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;这心情一经唤起,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。”提笔之时,我还对甘孜恋恋不舍,大概也就是因为这种“辽阔无比的心情”吧。
从车上下来参观时,当地的居民早已备好洁白的哈达,为我们送上高原上最真挚的祝福“扎西德勒”,后来的每一次对视,每一次碰杯,每一次问好与道别,“扎西德勒”都在斗酒相逢的豪爽快意中。 |